2017高考語文江蘇卷完整試題及答案解析是17年的江蘇地區(qū)語文試卷的試題及參考答案,這里西西建議大家剛考完還是別對答案了,不管考的好還是不好都對下一門科目有影響的,等到九號全部考完的時候再對也不遲,不過你擁有一顆強大的心的話可以先對對答案有個譜。
試卷題目:
閱讀題(70分)
一、現代文閱讀(35分)
(一)論述類文本閱讀(9分,每小題3分)
閱讀下面的文字,完成1~3題。
清代文學較之以往各代異常繁富。一方面是元明以來新興的小說、戲曲依然蓬勃發(fā)展;另一方面是元明以來已經呈現弱勢的詩、古文,乃至已經衰落下來屈居于陪襯地位的詞、駢文又重新振興起來。以往各代曾經盛行過、輝煌過的文學樣式,大都在清代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。各類文體大都擁有眾多的作者,寫出了大量的作品,數量之多超過以往各代,包括它們盛行的那個時代。各類文體曾經有過的類型、作法,出現過的風格,清代作者也大都承襲下來,有人學習效法,也有人獨辟蹊徑有所創(chuàng)新,相當多的作者達到了很高的造詣,寫出了許多優(yōu)秀的乃至堪稱珍品、杰構的傳世之作,呈現出一種蔚為大觀的集大成的景象。
曾經興盛過的文體之再度興盛,實際上是中國文學傳統(tǒng)精神和古典審美特征的復歸與昂揚。比如詩歌,在明清鼎革的社會動亂之際,與學術文化思潮由空疏之心學轉向復古形態(tài)的經世致用之學相呼應,詩歌創(chuàng)作轉向傷時 憂世,遺民詩人之呼號、悲憤、礪志,其他詩人之徘徊觀望,黍離之悲、滄桑之感,成為清代前期詩的主旋律。清初詩從總體上說是繼承和發(fā)揚了貫穿中國詩史中的緣事而發(fā)、有美刺之功、行“興、觀、群、怨”之用的傳統(tǒng)精神,同時也繼承和發(fā)揚了傳統(tǒng)的審美藝術的特征?梢哉f中國詩的傳統(tǒng)精神和古典審美特征,在清代又一次獲得了發(fā)揚。
清代文學也表現出新興文 體的雅化傾向和雅俗并存、互滲的狀態(tài),斑駁陸離中閃現出耀眼的光芒。如清初的小說從總體上看是邁入了獨創(chuàng)期。擬話本小說結束了改編舊故事的路子,取材于近世傳聞和當代新事,貼近了實際生活,卻滲入了文人意識;諷世的氣味加重了,卻缺乏藝術的釀造,并且愈來愈趨向倫理道德的說教。另一種情況是愛情婚姻小說雅化,蛻變?yōu)椴抛蛹讶诵≌f。一些作家,如李漁的小說創(chuàng)作表現出更高的主體意識,故事情節(jié)演繹的是其超乎常人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對人情世態(tài)的調侃,也就進一步改變了話本小說的敘事模式和風格,議論的成分增大了,作者的既定意向勝過并取代了生活的內在邏輯。長篇小說邁入個人獨創(chuàng)期,作品紛繁多樣。有的是沿著晚明世情小說的路子,在醒世的旗號下展示最世俗的人生圖畫,如《醒世姻緣傳》頗為鮮活,敘寫用民間口語,富有幽默之趣;有的是就明代幾部著名小說作續(xù)書以寫心,境界不一,如陳忱的《水滸后傳》喚出水滸英雄進行抗金保宋的戰(zhàn)斗,寄托了清初遺民的心跡,也給小說增添了抒情性質。小說已成為社會的一種文化需要,在眾多作者或適俗或別出心裁的創(chuàng)作中,終于有人感受到時代的脈搏,領悟到了小說的文學特征,面對現實人生,將平凡的生活變成真實而有審美內蘊的小說世界,于是吳敬梓創(chuàng)作了《儒林外史》, 曹雪芹創(chuàng)作了《紅樓夢》,透露出時代的新信息。
(節(jié)選自《中國文學史:清代文學的歷史特征》,略有刪改)
1.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,不正確的一項是( )
A.清代文學類型雜,成就大,不但新興的小說、戲曲蓬勃發(fā)展,元明以來已呈弱勢的詩、古文,甚至詞、駢文也獲得了大發(fā)展。
B.清代文學的集歷代大成景象,尤其是曾經興盛過的文體再度興盛,實際上是中國文學傳統(tǒng)精神和古 典審美特征的復歸與振興。
C.清代文學創(chuàng)作既有對前人的承襲效法,也有獨辟蹊徑和創(chuàng)新,許多作者達到了很高的造詣,許多作品稱得上珍品、傳世之作。
D.清代文學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新興文體的雅化傾向 和雅俗并存、互滲狀態(tài),如小說就開始進入了文人或通俗或獨特的獨創(chuàng)期。
2.下列理解和分析,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( )
A.歷史上曾經有過影響的文學樣式,在清代大都有著眾多的作者,作品豐富,數量之多超過以往各代,甚至包括其鼎盛時代。
B.明清鼎革的社會動亂局勢影響了清代詩歌,使學術文化思潮由空疏之心學轉向復古形態(tài)的經世致用之學,創(chuàng)作多傷時 憂世。
C.清代的擬話本小說更貼近實際生活,卻滲入了文人意識;諷世特點突出,但缺乏藝術性,且有倫理道德說教的傾向。
D.一些文人的小說創(chuàng)作表現出更高的主體意識,進一步改變了話本小說的敘事模式和風格,作者的既定意向取代了生活的內在邏輯。
3.根據原文內容,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( )
A.清代前期詩的主旋律是抒亡國之悲慨,這一點繼承和發(fā)揚了緣事而發(fā)、有美刺之功、行“興、觀、群、怨”之用的傳統(tǒng)精神。
B.《醒世姻緣傳》用民間口語寫就,幽默風趣;《水滸后傳》則有抒情性質,這些創(chuàng)作說明了清代長篇小說邁入了個人獨創(chuàng)期。
C.吳敬梓《儒林外史》和曹雪芹《紅樓夢》將平凡的生活變成了真實而有審美內蘊的小說世界,體現出小說鮮明的文學特征。
D.清代前期文學關注國運民生,有著熾烈的責任感和深沉的歷史意識;中期以后傳統(tǒng)文體逐漸衰落,小說開始成為創(chuàng)作主流。
(二)文學類文本閱讀(14分)
閱讀下面的文字,完成4~6題。
賈 知 縣
孫方友
賈魯賈知縣生于牡丹之鄉(xiāng)菏澤,古稱曹州府,很有牡丹之秉性。咸豐三年,他來陳州任知縣,發(fā)現白樓有一姓于的流氓惡霸,依仗其兄是府臺,橫行鄉(xiāng)里,犯下幾條命案,民憤極大。賈知縣接到訴狀之后,憤怒至極,決心除霸,當下帶人到白樓將于某抓獲,然后整理卷宗,報刑部批斬。不料批文還未報出,上面卻下達了他的免職令。
賈知縣怒火一腔,但又無可奈何。陳州百姓多年才遇上這么一個清官,卻又是如此下場,皆感朝廷不公。等賈魯離任時,百 姓都到縣衙門前送別。賈魯極受感動, 對眾人說:“我賈某雖然無能,但今生今世一定要幫陳州百姓除掉這個惡霸!”言畢,與陳州百姓揮淚而別。
他回到曹州后,思索多日,最后決定將家中田地房產一下賣光,準備進京跑官。賈魯兄弟二人,弟弟尚未成婚,聽說兄長要將田地房產賣光,弟弟自然想不通,當下提出分家。賈家本來財產就不是太多,如果一分,跑官的經費就會損失一半。為攏住弟弟,賈魯勸弟弟說:“三年七品官,十萬雪花銀。到時一定加倍還你!钡艿苡X得空口無憑,對哥哥說:“這樣吧,田產賣完之后,你給我打張欠條。等你當了官,先將我的還下,咱們分開另住。你掙錢再多我也不眼紅!”賈魯只好照辦。賈家房產共賣三萬兩白銀,賈魯就給弟弟打了個三萬兩的欠條,然后就攜銀進京,送給一個貝勒王爺,投其門下,當了門生。兩年后,那王爺為其翻案,官復原職。他提出還去陳州任知縣,趕巧陳州知縣告老,他獲得赴任。
賈魯吸取上次教訓,秘密進城,到了縣衙臉都顧不得洗,當下就帶人去了白樓。那于惡霸此時正在家中與人打牌,賈魯冷笑一聲,讓人將其拿下,對于某說:“這回我看你那兄長如何救你!”言畢,命令左右將其就地斬首,然后貼出告示,將于某首級掛在城門示眾三日。陳州人一見惡霸終于被除,敲鑼打鼓,成群結隊去縣衙送萬民傘,整整放了一天鞭炮。
于某的哥哥叫于臣,聞聽其弟被斬,怒火萬丈,準備重重報復賈魯,豈料賈知縣此時早已寫下了辭官報告,回菏澤去了。胞弟被殺,他覺得很丟面子,覺得不殺賈魯,難解心頭之恨。他先派人去曹州追殺賈魯,然后又為賈魯捏造謀反罪名,四處張貼通緝告示,捉拿賈魯。
再說賈魯回到菏澤后,自知兇多吉少,便將家人安置在鄉(xiāng)下朋友處,自己一個人四處躲藏。最后覺得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,便化裝來到陳州,以乞討為生。
于臣一直捉不到賈魯,心中的怒火越積越旺,便傳下命令,供出賈魯者,可得賞錢萬兩。兩個月過后,仍不見賈魯的影子,于臣又將賞銀漲到兩萬兩,心想,重賞之下,必有勇夫。只要捉到賈魯,他一定要將其在陳州斬首,也要將其首級懸掛城頭,暴尸三日。
而賈魯呢,由于化了裝,又由于是在陳州城內,沒有人會想到他在這里乞討,所以就安然無恙。不想這一天,他正在街上乞討,突見一隊人馬飛馳而過,街人無不驚慌,躲藏不及者多被馬隊撞倒,反倒挨鞭子。賈魯不知道這是何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橫行霸道,便問一小販兒這是什么人。那小販兒悄聲告訴他說:“哎呀,你還不知道?這是于臣的小弟弟!自從他二哥被賈知縣殺死之后,這家伙比他二哥還壞,手中又有幾條命案了!”賈魯一聽此言,禁不住仰天長嘆道:“既知如此,何必當初!”第二天,他就回了菏澤,對其 家人說:“我為了替民除害,賣光了家產,讓你們也隨著我受盡了苦難,F在于臣的小弟弟又在陳州無惡不作,比他二哥還壞上三分!可惜我已無能為力,又欠下弟弟三萬兩白銀,現在只有用我之命來償還這個債務了!”說完,就讓其弟弟去于臣處將其供出。開初,其弟還有些不好意思,賈魯開導他說:“你若不去,我被他們抓去了你可什么也得不到!”他弟弟一聽這話,去了,得白銀兩萬兩。為此,其弟弟還頗有意見,說他的兄長太傻帽兒,原以為他跑官為發(fā)財,不料卻干這種傻事!世上的贓官和仗勢欺人的惡棍那么多,他一個人怎能除得凈!這可好,一家人陪著他擔驚受怕不說,到頭來還讓我白白賠了一萬兩白銀!
于臣抓到賈魯,高興萬分,當下就將賈魯押解到陳州,先讓其坐囚車游四門,然后親自監(jiān)斬,將賈魯押赴了刑場。
陳州人聞聽賈知縣被于 臣抓獲并要斬首,都來刑場為賈魯送行。賈魯不卑不亢,視死如歸,頻頻向陳州百姓含笑示意。百姓們無不垂淚。三聲炮響過后,刀斧手執(zhí)起了鬼頭刀。大概就在此時,忽聽有人高喊一聲:“慢動手!”隨著喊聲,只見成千上萬的人不約而同地都從衣內取出自備的孝布,然后一齊戴在了頭上,并齊聲哭喊道:“賈大人,您走好哇——!”
刑場上頓時如同下了一場酷雪,白得令人心寒……
——那時候,賈魯的人頭已落地,兩行淚水奪眶而出……
4.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,最恰當的一項是( )(3分)
A.賈知縣為百姓除害決定要賣掉田地房產,在與弟弟商量時,弟弟先是以分家為借口阻攔,進而又讓哥哥立下字據,說明弟弟是個淡漠親情、看重錢財之人。
B.賈知縣第二次來捉拿于惡霸時,不顧其他當即來到白樓,說“這回我看你那兄長如何救你”,并且將惡霸立即斬首,可見他為民除害、為己報仇心切。
C.小說注重情節(jié)的設計,賈知縣除掉惡霸后馬上辭官回鄉(xiāng),既突出了人物的性格,又推動了情節(jié)的發(fā)展,同時能夠吸引讀者閱讀,可謂匠心獨運。
D.于臣覺得胞弟被殺很丟面子,就派人追殺、捏造罪名,想置賈知縣于死地,可見小說擅長用細節(jié)描寫塑造人物,體現出于臣是個自私的人。
5.小說中,賈知縣的人物形象有何特征?請概括分析。(5分)
6.小說情節(jié)波瀾起伏,引人入勝,請概括出三點“出乎意料”的情節(jié)設置,并簡要說明其好處。(6分)
2017高考語文江蘇卷作文介紹:
篇一:說“長”道“短”
俗話說:“有話則長,無話則短”,所謂“長”與“短”,實際上并無一個絕對的衡量標準,是相對于內容而言的。對前人講過的內容“炒冷飯”,雖百字猶覺其長;對尚未涉獵的新領域進行闡述,縱萬字也覺其不足。所以,“長”與“短”,在于是否彰顯了個性,是否追求了創(chuàng)新。
我這里可以給大家舉兩個例子。中國人開會,向來喜歡請一群代表,在會議進程中代表一個接著一個發(fā)言,長篇大論,幾小時沒完。所以,當話一結束,大家就趕緊鼓掌,而這鼓掌,不是因為內容講得多么精彩,而是終于講完了。究其原因,在于所有人都講大話、套話,毫無個性,毫無創(chuàng)新。恰好前幾天看到了北京大學本科2015年畢業(yè)典禮的教師致辭,號稱“最短畢業(yè)致辭”,535字,3分56秒,卻贏得了9次掌聲。究其原因,也在于教師講出了自己的個性。
創(chuàng)新離不開個性的彰顯。北島的一字詩《生活》,只有一個字“網”,簡單的一個字,卻概括了蕓蕓眾生的一生,揭示了世界的錯綜復雜,道盡了人生的真諦。何其簡潔,何其凝練,讓人驚詫:詩竟然也能這樣寫。
離開了個性,不僅談不上創(chuàng)新,還會使人生厭。
語文老師都深有體會。為什么批改作文會越來越變成一件痛苦的事情,一種精神上的刑罰?是因為我們孩子的作文筆下只剩下了母親倒水、倒牛奶、倒咖啡,以及下雨天送傘,而且當孩子筆下的母親在將水、牛奶、咖啡放到桌上的時候,孩子一定會發(fā)現:發(fā)現頭上長白發(fā)了;當下雨天母子(母女)共打一把傘,所有孩子都寫道:母親將傘偏向了我這一邊;要不然就走近屈原、李白、杜甫、陶淵明……這樣的習作缺乏個性,已經離創(chuàng)新越來越遠,離生活越來越遠。雖然僅僅是600字,800字,卻也讓人讀起來苦不堪言。
但是,追求個性也并不必然意味著創(chuàng)新。林語堂先生打過一個有趣的比方:“紳士的演講應該像女性的裙子,越短越迷人!辫b于此,有的人一味講求迷人,一味追求個性,明明是一個“長篇”,非要壓縮成“中篇”或“短篇”,連起碼的、必要的論證和闡述都“節(jié)約”掉了,本來想追求“不著一字,盡得風流”的境界,結果卻只剩下了一個骨架,讓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。與之相對,有的人明明是兩千字就可以說清楚的問題,為了彰顯自己的個性,洋洋灑灑,東拉西扯,動輒上萬字,最后弄得人云里霧里,摸不著頭腦。
篇二:于無聲處聽驚雷
有人說:“有話則長,無話則短”。這里的話是指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內容。有些人卻說:“有話則短,無話則長”。乍聽起來有些奇怪,仔細想想卻不難理解:后者的話指的是他人已有的看法和研究成果。魯迅先生說:“世上本沒有路,走的人多了變成了路”。而在當今的時代,人們更多地是在面臨這樣的窘境:已有的路走的人太多,不愿從眾似乎就意味著無路可走。能選擇另辟蹊徑的人自然有話可說。說得好壞姑且不論,借魯迅先生的另一句話說,至少是“于無聲處聽驚雷”。
“于無聲處聽驚雷”,人們的第一反應自然是朝發(fā)出聲音的方向看去。以文學為例,如果某個作家的寫法頗有新意,常常會引發(fā)讀者熱烈的討論,久而久之,這種寫法便會成為使這個作家區(qū)別于他人的獨特風格。可以說,這是個性的彰顯。推廣到其他藝術領域亦是如此,一些人在他人還沒注意到的方面“各抒己見”,比如齊白石晚年的“樸拙兒童畫風”,豐子愷先生的“似與不似間寫意”都是他們區(qū)別于一般畫家的鮮明標記。
通過獨到的言論來彰顯個性并不是大師的專利,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歷:在班級辯論里妙語連珠,在問題議會上仗義執(zhí)言,在公司策劃中靈感突現……這些與眾不同話語都在向他人彰顯著我們的個性。
同其他自然現象一樣,雷雨也是分時節(jié)的,有些雷雨來得自然,就像前面所說的那些人,都是心中先有了充實的想法,再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,即“言動于中而發(fā)于口”。而有些雷雨則顯得不合時宜,沒有經過積蓄醞釀就突然爆發(fā)。比如現在網絡上的某些公知,以批駁大眾觀點為樂,也沒有經過嚴密的論證,其言論不僅不能自圓其說,而且漏洞百出。他們追求的并不是真正的“知”,而是通過“語不驚人死不休”的方式博人眼球。這種人也展示了個性,卻讓人不敢茍同。
可以說,“于無聲處聽驚雷”大抵都有展現個性的作用,雖然其影響未必都是正面的。在有著積極影響的那一部分中,有些不僅彰揚了自身的個性,而且具有可以借鑒的開拓意義。彰顯個性可以通過言語來完成,而創(chuàng)新卻離不開的實踐。前面說到不愿從眾的人面臨著無路可走的窘境,當他告訴人們他要選擇另辟蹊徑時,其實已經表現出他與眾不同的個性。而只有他真的踏上拓荒的道路,真切感受這條路上的種種艱辛,形成系統(tǒng)的可以操作的想法時,他才完成了創(chuàng)新這一步。我們驚嘆于天馬行空的想象,但是我們更愿意從創(chuàng)新者的實踐中學習生活的智慧。
所謂“無話則長”,其實是創(chuàng)新者向人們分享的過程,在分享中他也會獲得更多的靈感,對原有的觀點進行修正補充。有人說,我們離這些創(chuàng)新者很遠,不,這些人其實就生活在我們中間,我們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他們的創(chuàng)新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。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,我們都曾有過突然降臨的靈感,其實它們并不是完全偶然的,靈感產生于對生活的實踐。這是“于無聲處聽驚雷”的自然來源。而然我們都知道,當聽到驚雷一瞬間的驚訝過去之后,人們更期待它能為我們帶來“潤物細無聲”的滋養(yǎng)。我們的民族也期待著這樣的人才:在彰顯個性的同時,用行動將靈感化為創(chuàng)新的成果。我想,“無話則長”不僅是說的多,更是做的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