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最后的姿勢》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第6課,這篇課文講述了2008年5月12日譚千秋老師早早地趕到四川綿竹東汽中學上班,在14:28地震來臨時,在教學樓即將坍塌的時候,譚千秋老師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,用年僅51歲的生命換取了四個孩子的命,地震后,救援人員、獲救學生和老師的感受。以及人們對譚千秋老師的深情贊頌。課文記載了譚千秋老師的英雄事跡:“英雄不死,精神千秋!”。
范文摘選
“學貴有疑,學貴有法”,在教學中,我始終堅持讓學生自讀自悟。面對理解的難點,能及時提供學法的指導。整節(jié)課,我與學生共同品讀課文,從文中的語言文字特別是譚老師的語言與動作中體會感受“最后的姿勢”的內在含義,從而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。比如:我在教學“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,雙手撐在課桌上,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。”這句中的動詞“撐”時,是這樣組織教學的,先讓學生自己演示這個動作,再讓學生說說從“撐”中體會到了什么?“雙手撐”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,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,減輕碎裂的磚塊、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。這時,學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愛。是老師對學生的愛,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,無私的愛。再次,抓住文中的環(huán)境與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,體會與學習側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。比如: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話:“天氣陰沉沉的”讓學生反復閱讀,感受環(huán)境描寫既當時自然景象的真實再現,也是那特定場景中悲劇即將發(fā)生的暗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