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電子游戲和影視作品中,我們總能夠看到古代的日本人穿著木屐,踢踢踏踏的走在街頭別有一番味道。
殊不知,我們中國也有木屐文化。
日本木屐的起源,與中國木屐究竟有何淵源關(guān)系,沒有可靠的資料以資判斷。
東晉時志怪小說《搜神記》中描寫中國古代木屐云:昔作屐,婦人圓頭,男子方頭,蓋作意欲別男女也。而日本的木屐式樣也多為方形,婦女也常用圓頭木屐,而且,日本自古便將木屐寫作足下,令人深思中日兩國木屐的親緣關(guān)系。
布襪,日本寫作足袋。最初的布襪,是由兩塊布縫合在一起,不分趾,在腳面系帶。《大寶令》中,原封不動地引用了漢字的襪字,并且規(guī)定,皇子以下著禮服時配錦襪;朝服一品以下五位以上著白襪;無位制服配白襪,可見。只供上層社會的人穿用。
江戶時代的元祿時期(1688-1704年),中國的帶有別扣的錢包傳入日本,上面的別扣啟發(fā)了日本的技工,他們將這種別扣應(yīng)用在布襪上,免去了原先系帶的麻煩,穿用起來更方便了。
在古代日本,能穿襪子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。鐮倉時代,日本政府曾規(guī)定穿襪子的期間,只限于從當(dāng)年的十月十日到第二年的二月二日,即使在這一期間,也只能是年過50歲的老人和經(jīng)過各級官府特殊批準(zhǔn)的人,才有這種待遇,這就是所謂的足袋御免。一直到江戶時代,這項規(guī)定才被廢止.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