帝國時代2襄陽之戰(zhàn)
在南宋與蒙古的戰(zhàn)爭中,襄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地方。它處于漢水中游南岸,與北岸的樊城相呼應,是扼守長江的屏障,因此被比做南宋的咽喉。金國滅亡之后,南宋和蒙古為爭奪襄陽,打了很多次仗。由于襄陽人民的抗擊,蒙古侵略者都被打了回去。
忽必烈奪取了蒙古汗位之后,決定繼續(xù)進行統(tǒng)一全國的戰(zhàn)爭。宋度宗咸淳三年(公元1276年),他以南宋扣留蒙古使者赫經(jīng)為名,任命阿術為主帥,再次大規(guī)模進攻南宋,首要攻擊目標就是軍事重地襄陽。
當時襄陽防守堅固,糧草兵馬足夠支持十年。軍民同仇敵愾,決心與任何一個來犯敵人決一死戰(zhàn)。忽必烈認識到這一點,便采取了對襄陽、樊城逐步包圍的政策。他得知南宋大臣呂文德好利貪財,便派人送了很多金銀珠寶給他,請他在宋度宗面前說好話,準許蒙古在襄陽、樊城外建立土城等軍事建筑,目光短淺的的呂文德同意了,暗自得意的蒙古軍借此在襄陽城外的重要通道修建里許多堡壘,切斷了襄陽,樊城與外界的陸路交通。接著蒙古軍隊又修筑萬山堡切斷了漢水的西向通道,在灌子灘修建大柵欄切斷漢水的東向交通。水路聯(lián)系也被封鎖,襄、樊兩城成為蒙古軍大包圍圈中的孤城。
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,襄陽、樊城的守城軍民決定與蒙古敵人決一死戰(zhàn),誓死保衛(wèi)自己的家園。因此盡管阿術采用了修筑堡壘、封鎖強攻等辦法,也一直沒有攻下襄陽、樊城。
咸淳七年(1271年),宋蒙相持了五年。忽必烈見攻打襄陽一直沒有進展,心中很是焦急,有增派了兵力,從水陸和陸路同時出發(fā),加緊對襄陽的進攻。襄陽、樊城被圍五年,外援全部斷絕。城中雖然還有糧食,卻已缺少鹽和布匹。這時宋朝將領李庭芝率領軍隊進駐郢州,增援襄陽、樊城。
使用方法:將*.cpx文件解壓到Campaign文件夾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