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樂下載用戶每年開支在25到35美元間,音樂流媒體用戶每年開支超過100美元。
騰訊科技訊 5月18日消息,據(jù)國外媒體報道,喬布斯在十多年前利用他招牌式的現(xiàn)實扭曲伎倆威逼利誘著音樂唱片行業(yè)的高管與他簽訂了合作協(xié)議,讓他們同意蘋果在當時新推出的iTunes數(shù)字商店里以每售99美分的價格銷售歌曲。
現(xiàn)在,情況完全反過來了。蘋果被迫簽訂了一項并不能保證一定能從中受益的協(xié)議。據(jù)知情人士稱,蘋果最早可能會在本周宣布它將以3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Beats Electronics的交易。
在此之前,Pandora Media和Spotify已經(jīng)推出了各自的音樂流媒體服務;而蘋果在8個月前推出的同類服務iTunes Radio發(fā)展得并不太順利。
Venrock Capital的數(shù)字音樂投資者、蘋果音樂集團的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始人大衛(wèi)·帕克曼(David Pakman)表示:“蘋果比Spotify落后大約兩年的時間,他們需要一款流媒體服務!
隨著數(shù)字音樂下載量的下滑,唱片公司已經(jīng)開始向蘋果施壓,要求與蘋果合作推出音樂流媒體服務。唱片公司們希望蘋果能夠將Beats Music服務打造成Spotify和其他流媒體服務強有力的競爭對手。
據(jù)其中一位知情人士稱:“唱片公司們希望蘋果創(chuàng)建一款優(yōu)質服務,它們想通過流媒體服務來獲利。”
據(jù)知情人士稱,最近幾個月,幾家主要的唱片公司都對iTunes Radio的表現(xiàn)越來越不滿。當前流媒體市場正處于飛速增長時期,流媒體服務成為音樂行業(yè)增長速度最快的收入來源,但是蘋果的表現(xiàn)太令人失望了。
據(jù)國際唱片業(yè)聯(lián)盟(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Phonographic Industry)稱,全球流媒體服務的總收入在2013年增長了51%,達到11億美元。與此同時,數(shù)字音樂下載服務的總收入?yún)s減少了2.1%。
流媒體服務的每用戶開支比音樂下載服務更高一些。音樂下載服務的優(yōu)質用戶每年用于購買音樂內(nèi)容的開支大約在25美元到35美元之間,而音樂流媒體服務用戶每月支付的費用為9美元或更高,算下來一年的開支至少在100美元以上。
蘋果、Beats和唱片公司華納音樂、索尼音樂娛樂和環(huán)球音樂集團均不愿就此置評。
蘋果可以通過收購Beats獲得很多東西,包括一款很有前途的音樂流媒體服務,一支優(yōu)秀的業(yè)界高管隊伍和高利潤率的硬件業(yè)務。然而與蘋果以前的收購行為相比,這次的價格也是相當高的。在過去的20年里,它在單筆收購交易上付出的價格大多在10億美元以內(nèi)。
華爾街的一些分析師對這項交易“感到迷惑”。因為他們認為,雖然流媒體服務市場成長迅速,但它目前在整個音樂市場中仍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。如果唱片公司不同意降低版稅,那么象Pandora、Spotify和蘋果這樣的公司就很難讓流媒體服務實現(xiàn)盈利。而且,Beats比Pandora和Spotify落后數(shù)年的時間,Pandora和Spotify目前的用戶數(shù)量之和已經(jīng)達到9900萬人。
沒有人真正了解蘋果為什么會收購Beats,但評論界似乎并不看好這次收購行為。那么,我們是不是忽視了其中的關鍵因素?想象一下,如果蘋果發(fā)布了智能手表產(chǎn)品,Beats是否會起到關鍵性的幫助?事實上,蘋果一直通過收購其他公司,來不斷完善自己的產(chǎn)品。你可能不會記得SoundJam MP、P.A. Semi、C3或是AuthenTec,但是這些公司的技術和人才幫助蘋果成功研發(fā)了iTunes、A系列處理器、蘋果地圖還有iPhone 5s的指紋掃描儀。顯然,Beats對于蘋果,也是存在相同的意義。
Beats就是品牌
很多評論家認為蘋果收購Beats似乎并不聰明,因為Beats本身的硬件和軟件服務似乎都不出彩。比如Beats目前仍然缺乏良好的流媒體音樂服務,相比之下Spotify則擁有更豐富的音樂資源。所以,Beats對于蘋果有什么意義?難道僅僅是為了在蘋果耳機上打上一個紅色的“b” Logo?
所有人都忘記了,Beats耳機代表了一種流行文化,甚至是一種可穿戴設備。顯然,目前的可穿戴市場缺乏品牌效應,因為可穿戴設備并不僅僅代表技術、還需要可穿戴性,也就是所謂的時尚屬性,看看谷歌眼鏡帶來的“時尚災難”吧,幾乎沒有人能夠在公共場合自然地佩戴它。所以,借助一種流行文化符號,來推廣自己的可穿戴設備,或許是蘋果的一個想法。
去年,蘋果相繼吸納了YSL、Burberry等奢侈品行業(yè)的高管參與營銷,說明蘋果并非僅僅將品牌和產(chǎn)品單純定位于科技數(shù)碼產(chǎn)品、而是流行文化的代表,Beats顯然具有相同的意義。根據(jù)市場調查報告顯示,46%的青少年表示渴望Beats耳機,但只有17%的青少年表示對蘋果iWatch感興趣,這其中的意義不言而喻。
不論是Jimmy Iovine還是Dr.Dre,顯然都是流行音樂文化的代表,也是Beats能夠在營銷上獲得優(yōu)勢的關鍵。從某種意義上,他們與蘋果(尤其是iPod)的基因是吻合的。當然,iPod已經(jīng)日益式微,但iTunes和音樂服務依然是蘋果iPhone、iPad甚至是為了iWatch的關鍵,蘋果與Beats的合作可謂是強強聯(lián)合。
iWatch需要更“酷”
還有一些猜測認為,蘋果收購Beats是為了變得更“酷”。事實上,很多人已經(jīng)認為蘋果品牌在逐漸變得無聊,而競爭對手三星則越來越受歡迎。一方面,蘋果產(chǎn)品數(shù)量不夠多、推出速度不夠快,這讓擅長“機海戰(zhàn)術”的三星獲得了更多機會;另一方面,三星十分激進,大屏幕手機便是一個例子,所以蘋果需要重新奪回話語權,Beats可能就是一個機會。也就是說,Beats或許僅僅是一個小點綴,但卻具有關鍵作用,會重新讓用戶認為蘋果的產(chǎn)品更酷、而不僅僅是流行。
如果iWatch是蘋果未來的重點,它需要一些更酷、更流行的元素來吸引新的消費者。iWatch的定位并不單純是可穿戴設備,還是大眾消費品,讓諸如Jimmy Iovine、NBA明星或是Justin Bieber們戴上iWatch,無疑是最好的營銷行為,Beats顯然能夠做到。
當然,32億美元的收購代價不小,尤其是考慮到失敗的代價。我們的預感是:如果蘋果收購Beats,更深層的目的是為iWatch造勢,蘋果需要更多名人佩戴它,讓更多人知道iWatch有多么酷、多么好用,從而完全壓倒其他可穿戴設備,再一次改變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