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unction animate(element, name, from, to, time) {
time = time || 800; //默認0.8秒
var style = element.style,
latency = 60, // 每60ms一次變化
count = time / latency, //變化的次數
step = Math.round((to - from) / count), //每一步的變化量
now = from;
function go() {
count--;
now = count ? now + step : to;
style[name] = now + 'px';
if (count) {
setTimeout(go, latency);
}
}
style[name] = from + 'px';
setTimeout(go, latency);
}
姑且不論這個函數的設計存在局限性,如只能對以px為單位的樣式進行修改。僅從函數的實現上來看,這可以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動畫理念,其基本邏輯由以下部分組成:
獲取起點值from和終點值to,通過動畫需要進行的時間time,以及每偵間隔latency的要求,計算出值的改變次數count和每次改變的量step。
開啟setTimeout(fn, latency);來步進到下一偵。
在下一偵中,設置屬性步進一次,如果動畫還沒結束,再回到第2步繼續(xù)下一偵。
這個函數工作得很好,服務了千千萬萬的站點和系統(tǒng),事實上jQuery的animate函數的核心也無非是setInterval函數。
但是,隨著現在系統(tǒng)復雜度的穩(wěn)步上升,動畫效果也越來越多,同時對動畫的流暢度也有了更多的重視,這導致上面的函數會出現一些問題。例如同時打開100個動畫效果,根據上面的函數,很明顯會有100個定時器在同時運行,這些定時器之間的調度會對性能有輕微的影響。雖然在正常的環(huán)境中,這些許的影響并不會有什么關系,但是在動畫這種對流暢度有很高要求的環(huán)境下,任何細微的影響都可能產生出不好的用戶體驗。
在這樣的情況下,有一些開發(fā)者就發(fā)明了一種基于統(tǒng)一幀管理的動畫框架,他使用一個定時器觸發(fā)動畫幀,不同的動畫來注冊這些幀,在每一幀上處理多個動畫的屬性變化。這樣的好處是減少了定時器調度的開銷,但是對于動畫框架的開發(fā)者來說,統(tǒng)一幀管理、提供監(jiān)聽幀的API等,都是需要開發(fā)和維護的。
瀏覽器的直接支持
最終,瀏覽器廠商們發(fā)現這件事其實可以由他們來做,并且基于瀏覽器層面,還可以有更多的優(yōu)化,比如:
對于一個偵中對DOM的所有操作,只進行一次Layout和Paint。
如果發(fā)生動畫的元素被隱藏了,那么就不再去Paint。
于是,瀏覽器開始推出一個API,叫做requestAnimationFrame,關于這個函數,MDC的相關頁面有比較詳細的介紹,簡單來說,這個函數有2種使用方法:
調用requestAnimationFrame函數,傳遞一個callback參數,則在下一個動畫幀時,會調用callback。
不傳遞參數地直接調用該函數,啟動動畫幀,下一個幀觸發(fā)時,會同時觸發(fā)window.onmozbeforepaint事件,可以通過注冊該事件來進行動畫。
第2種方法由于依賴于Firefox自己的事件,且beforepaint事件還沒進入到標準中,所以不推薦使用,還是使用第1種方式比較好。此時,我們的動畫邏輯可以變成這樣:
記錄當前時間startTime,作為動畫開始的時間。
請求下一幀,帶上回調函數。
下一幀觸發(fā)時,回調函數的第一個參數為當前的時間,再與startTime進行比較,確定時間間隔ellapseTime。
判斷ellapseTime是否已經超過事先設定的動畫時間time,如果超過,則結束動畫。
計算動畫屬性變化的差值differ = to - from,再確定在ellapseTime的時候應該變化多少step = differ / time * ellapseTime。
計算出現在應該變化到的位置Math.round(from + step),并重新對樣式賦值。
繼續(xù)請求下一幀。
新的動畫函數
下面就是一個全新的動畫函數:
function animate(element, name, from, to, time) {
time = time || 800; // 默認0.8秒
var style = element.style,
startTime = new Date;
function go(timestamp) {
var progress = timestamp - startTime;
if (progress >= duration) {
style[name] = to + 'px';
return;
}
var now = (to - from) * (progress / duration);
style[name] = now.toFixed() + 'px';
requestAnimationFrame(go);
}
style[name] = from + 'px';
requestAnimationFrame(go);
}
到這一步,還剩一個問題,那就是并不是每個瀏覽器都支持requestAnimationFrame函數的,所以再做一個簡單的修正。
根據Firefox的特性來看,其mozRequestAnimationFrame提供的最高FPS為60,并且會根據每一幀的計算的耗時來進行調整,比如每一幀計算用了1s,那他只會提供1FPS的動畫效果。
而Chrome的高版本同樣也實現了這個函數,叫webkitRequestAnimationFrame,可以預見未來還會有Opera的oRequestAnimationFrame和IE的msRequestAnimationFrame,所以這里一并做一個簡單的兼容處理:
requestAnimationFrame = window.requestAnimationFrame ||
window.mozRequestAnimationFrame ||
window.webkitRequestAnimationFrame ||
window.msRequestAnimationFrame ||
window.oRequestAnimationFrame ||
function(callback) { setTimeout(callback, 1000 / 60); };